你好,欢迎来到深圳生活网!

工行被曝巨额违约2.88亿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间:2015-11-17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据报道,最近,工行被曝出巨额违约事件,据悉,16位储户把2.88亿元巨额存入中国工商银行,结果到期却无法取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银行出问题了还是另有隐情?
  
  据萧山日报报道,一年多前,16位来自萧山、杭州、宁波等地的存款人,把高达2.88亿元巨额资金存入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临夏东乡(县)支行,如今存款到期超过一个多月,竟然无法从银行兑付。
  
  高额贴息,萧山李先生赶到甘肃办定存
  
  “我是听‘朋友’介绍,才把1000万元现金存入这家银行的。”萧山储户李先生说。
  
  所谓的“朋友”其实就是资金掮客,专门在银行、企业与存款人之间做资金中介业务,从中收取佣金。经“朋友”推荐,2014年9月,李先生专门赶到千里之外的甘肃省临夏自治州东乡自治县,在当地县工行柜台办理了1000万元的一年定期存款手续,约定年息3.3%。他把存单拍成照片,通过微信上传给对方。约一个小时后,有人把40多万元贴息款全部打入他的银行卡。
  
  东乡自治县经济并不发达,离省会兰州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公路沿线到处是荒芜、干燥的山坡土丘。“东乡县工行的门面很小,营业场地也很拥挤,看上去像个储蓄所。”一位萧山的储户说。当初去这家银行办理存款时,他心里曾有过一丝疑虑。经不住资金掮客反复劝说,而且银行愿意为他开具《存款证明书》,最终他才存了钱。
  
  除了萧山,这些储户来自浙江、上海、安徽各地
  
  据记者统计,还有萧山籍缪某和翁某也分别存入1000万元,其他9位客户分别存入少则1000万,多则2000万、3000万或4000万元的本金,累计存入总额度为2.883亿元。这些储户来自浙江、上海、安徽各地,其介绍人即资金掮客也来自各个不同地区,并非同一个人。
  
  “工商银行是家响当当的大牌国有银行,我们感觉把钱存在那儿是非常放心的,怎么也想不到会出这种事?!”四位储户异口同声地表示。
  
  2.88亿元存款疑涉骗贷案被冻结
  
  从今年9月底起,甘肃东乡县警方通过电话告诉他们,这些存款疑因涉及东乡县工行“9·26贷款诈骗案”被全部冻结,要求他们在当地附近的公安机关做笔录,他们起先以为是诈骗电话,根本不当回事。后来,东乡警方派人来到浙江,通过当地警方分别约见16位存款当事人,调查他们这些巨额存款的来源与去向,他们才如梦初醒。
  
  2.88亿元存款疑涉骗贷案被冻结
  
  从今年9月底起,甘肃东乡县警方通过电话告诉他们,这些存款疑因涉及东乡县工行“9·26贷款诈骗案”被全部冻结,要求他们在当地附近的公安机关做笔录,他们起先以为是诈骗电话,根本不当回事。后来,东乡警方派人来到浙江,通过当地警方分别约见16位存款当事人,调查他们这些巨额存款的来源与去向,他们才如梦初醒。
  
  “9·26贷款诈骗案”
  
  1、当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负责人魏某,先以高额贴息的方式吸引浙江等地储户到东乡县工行存款3.12亿元。
  
  2、然后勾结银行高官骗贷。
  
  3、多个资金中介人从中层层拿到数额不等的佣金,远高于存款人的贴息幅度。
  
  4、魏某组织有关人员伪造上述存款人的大额存单,再以假存单作质押,向银行骗得巨额贷款。
  
  “警方已经抓捕了一批人,包括银行负责人、客户经理和贷款企业法人代表魏某及参与伪造单证的相关人员等。”东乡县工行负责人介绍说。
  
  链接
  
  法官提醒:
  
  抵制诱惑避免上当

  
  一段时间以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呈现出涉案金额大、受害群众多的趋势,且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使受害群众蒙受经济财产损失,危害国家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般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犯罪嫌疑人采用的手段,具有隐蔽性,其具体表现是:以高额利息回报为诱饵,承诺支付高于银行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息,并且在初期及时兑付,以获得信任,诱使被存款户不仅自己不断投钱,还带动身边亲朋好友来“存款”……不法分子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后,往往将非法所得投资于低附加值、高风险行业,以求高额回报,从而用来维持巨额还款周期。由于市场投资变化莫测,一旦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入不敷出,不法分子便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造成恶性循环,亏空越滚越大,直至最后无力偿还。此时,不法分子便全然不顾,逃之夭夭,使受害群众蒙受损失……
  
  广大人民群众要认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活动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要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违法行为,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当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等开发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识别,以免掉进犯罪分子设下的陷阱。不法分子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同时也直接将风险转移到了存款人身上,极易造成存款人血本无归。所以,要特别提高警惕!
(编辑:秋雨)
文章热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