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生活网!

12家失联私募机构完整名单 私募机构集体失联

时间:2015-11-25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最近,中国基金业协会公示了12家有失联(异常)行为的私募机构,并限定在限5个工作日内与协会联系,并回复相关情况说明,逾期则认定为“失联(异常)”私募机构。私募机构极速增长,然而,怎么选择私募机构呢?
  
  中国基金业协会23日首次公示了首批12家有失联(异常)行为的私募机构,限5个工作日内与协会联系,并要求回复相关情况说明,逾期则会被认定为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告称,协会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预留的电话、电子邮件及短信方式均无法与这12家公司取得联系,且公司未在限定时间内回复相关情况说明。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已备案私募基金20853只,认缴规模4.89万亿元,实缴规模4.04万亿元。
  
  12家失联私募机构完整名单
  
  华天国泰(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中融坤瑞(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元宝盛(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融易融(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银河瑞盈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中投华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万弘基金管理(苏州)有限公司
  
  湖北奥信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幸汇财富(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洲海鸿润(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幸福财富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基金业协会
  
  截至2015年10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1821家,其中已备案私募基金20853只,认缴规模4.89万亿元,实缴规模4.04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33.92万人。
  
  投资者兑付无门
  
  当王凯发现中元宝盛可能有问题后,于今年3月末通过网络向北京证监局投诉,北京证监局并在8月11日向该投资者发出了一封告知函据记者拿到的这份告知函显示,北京证监局核查到中元宝盛系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其根据协会登记备案信息无法与公司相关人员取得联系。
  
  尽管王凯拿到了北京证监局的告知函,但这对他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建议您通过其他合法途径维权。”北京证监局表示。
  
  投资确认函显示,王凯于2014年7月9日认购了由中元宝盛(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北京中元盈信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中元宝盛依林山庄“FD”项目》,投资期限为12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1%。
  
  不过,王凯告据记者,一年后他并没有按时拿到本金及收益,并且中元宝盛已经处于了“失联”状态。“现在是中元宝盛这个公司已经失联找不到了,也就是跑路了。公司的网站已经打不开了。”王凯说。
  
  《第一财经日报》也了解到,王凯购买中元宝盛的这个产品,是通过一家名为姆桑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姆桑财富”)的第三方财富公司。王凯认为,当中元宝盛出现了兑付问题后,姆桑财富有义务偿还应得的本金与收益。
  
  在王凯与姆桑财富的协议书中,作为甲方的姆桑财富表示,“甲方作为第三方财富公司,在此承诺承诺上述内容的真实性,有关此项目造成的问题,甲方保障乙方(即王凯)的本金收益可以兑付,如出现问题,甲方愿意赔偿乙方本金及收益。”
  
  签署该协议书的时间是2014年7月9日,随后在2014年7月10日签署的一份《承诺函》中,姆桑财富作为甲方承诺“该基金公司和项目都是真实存在的,基金公司和项目本身出现违约不能按期兑付,甲方自愿在2015年7月25号前退还乙方的本金。”此处的乙方即王凯,基金公司即中元宝盛。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姆桑投资成立于2011年8月,法定代表人为陈春亮,注册资本是6亿元人民币。
  
  “我这边主要介绍的是姆桑财富。本来答应我到7月25号到期给我钱,到期后他说先是晚一两个月,说是公司经营有点困难。一个多月之后他说在11月之前把钱还给我。但是11月2号给他打电话,老总陈春亮说公司经营困难没钱给。”王凯说。
  
  据记者多次拨打陈春亮手机,截至发稿,其手机均无人接听。
  
  链接
  
  选择私募机构要警惕三类私募应拉黑
  
  私募机构以超50%的速度增长,管理规模超过了公募基金。然而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有众多的隐患:监管机制不健全、信息不透明、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但最让人担忧的是,涌入私募大军的大部分都是投资经验不足、风控意识不强的人和机构,带来的恶果就是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笔者列举了几类私募机构,建议投资者规避。
  
  私募行业急速扩张下的隐忧
  
  随着资本市场的崛起,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呈几何式增长,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主要服务于高净值客户的私募业为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10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17056家,仅7月就新增3000家。根据某私募三方机构调研的数据称,截至7月12日,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私募机构共28家,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私募机构占比最高,占私募行业的89%,其管理的资产总规模约占行业总规模的20%。
  
  急速扩张的背后,却有无法忽视的现状。一位长期从事证券工作的“老人”表示,目前私募行业鱼龙混杂,一方面,监管缺失,行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另一方面,由于私募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机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小型私募本身还未完成从个人到公司化的进阶,甚至基本的公司机构、风控制度都未建立完全,导致整个行业发展水平不一致。
  
  盲目增长、风控不到位……最终受害的是大批的投资者。6、7月股市巨震就让很多私募产品被迫清盘,其中单单7月份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为200只,数量高于今年的其他月份。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今年已有近800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其中年内成立的110只。滚雪球、清水源等知名私募机构的部分产品,由于高位减仓、风控不到位等原因也遭遇了爆仓危机。
  
  三类私募机构应“拉黑”
  
  专业人士表示,由于私募行业的信息不透明性,导致机构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令投资者常常不知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甚至只能“用脚投票”。他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有以下几类机构不能碰:
  
  第一类产品业绩悬殊过大的
  
  一些排名比较靠前的私募基金,如果公司成立时间短,且旗下基金业绩相差悬殊,不排除这类基金有利益输送之嫌,用后来发行的基金买入前期基金的股票,为前面发行的基金抬轿子。
  
  笔者注意到,刚成立两年的富善投资旗下产品在某三方投资平台的排名靠前,但查看其整体业绩可以看到,成立时间相差仅两三个月的两个期货策略产品,富善致远2号总收益超1号近40个点,单今年收益,前者超过后者近一倍。
  
  第二类有“历史污点”的
  
  就如同买股票怕碰到“黑天鹅”,购买私募基金也怕遇到被“点名”的;如果所购买的基金涉嫌违规操作,违规宣传的,说明该投资机构内部管理不到位,缺乏风险意识和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专业人士举例称,比如在去年,上海金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公开宣传旗下千石资本-稳健精选1号产品,并声称“41.78%的绝对收益率“。但根据调查发现,实际上,41.78%是金锝旗下另一产品“锝金一号”两年左右的绝对收益率,而现在重点推荐的产品实为千石资本-稳健精选1号,其挂钩的是以市场中性为策略的对冲基金——金锝5号,两者并非同一款产品。并且在去年宣传期间,该公司旗下的产品业绩总体不佳,金锝5号当时的总回报仅有1.42%,除了金锝量化稍好外,其余产品成立以来的总回报均在10%以下,最低的金锝5号尊享B期,当时的总回报率为负值。
  
  第三类过度包装的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除了像金锝夸大宣传自己的产品,不少私募机构热衷于包装公司和基金经理,特别是有海外背景的,将自己定位为行业大佬级别,打造“名人效应”,吸引投资者购买其产品。
  
  专业人士表示,某些机构的基金经理名气大后,所发的私募基金规模都在几十亿元以上,净值向上抬升100%的可能性很小,甚至还有爆仓的可能。
  
  他表示,最近注意到量化对冲策略基金比较受追捧,而主打该策略产品的申毅投资最近频频见诸于报端,号称自己的产品有“铁杆粉丝”,但查看旗下的产品,其实表现得只能算是“一般”,以正在运行的“申毅对冲1号”为例,近一月的收益为-0.60%,较上月公布的净值收益有所下降,而7月量化对冲策略整体向好,平均收益增长0.35%;且该产品排名同策略靠后的位置,近期并未跑赢沪深300。
  
  
(编辑:秋雨)
文章热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