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生活网!

2016阿昌族会街节是几月几日 阿昌族会街节的由来是什么

时间:2016-06-16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2016阿昌族会街节是几月几日 阿昌族会街节的由来是什么
  
  2016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十星期一
  
  “青龙白象舞”简介
  
  青龙、白象制作
  
  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艺人先用木头做架子、纸糊身,布做象鼻和龙头、龙尾。要结实、轻巧、形象。耍青龙、白象时,人藏在龙身象肚子里,有的人负责抬龙、搬象,有的专门负责扯动龙头、龙尾和象鼻,所以青龙就能抬头、张嘴、闭嘴、摆尾,白象就会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相关传说
  
  “青龙白象舞”是阿昌族“会街节”期间表演的舞蹈之一。“会街”原是小乘佛教迎接“过达玛”菩萨的仪式,现已完全演变为庆祝丰收的节日,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的阿昌族居住区。每年的农历九月由几个或几十个村寨联合筹备举办,到时各村寨举着彩旗,敲着象脚鼓齐集于共同的会场,一连欢庆三天。阿昌族人民常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传说:召卫散达纳王国曾灾难不断,后因王宫里的一头大象生了小白象,从此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事传到了同样灾难不断的邻国,即派人向召卫散达纳国的王子求讨白象。王子很快同意了。
  
  会街节
  
  白象到邻国后不久,邻国也日益富强起来。
  
  对邻国的富强,宰相和个别大臣很害伯,三番五次在国王面前搬弄是非。国王听信谗言,将王子赶进深山老林。百姓知道后,纷纷向国王求情;邻国知道后,也送回了小白象。就在国王接回王子那天,小白象的好友小青龙为大地洒下了一场“腊条雨”,并很快变成了金银。王子见到金银不动半点心,全都献给了佛祖和百姓,深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并为此举行了三天的大摆,跳了青龙白象舞,以此表达对王子的感激之情,以后每年都举行一次类似的庆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会街节;形成了阿昌族的传统舞蹈——青龙白象舞。
  
2016阿昌族会街节是几月几日 阿昌族会街节的由来是什么

  民族简介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他们聚居在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2016国庆节放假通知
  
  会街节
  
  清初承袭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吴三桂把户腊撤地区改为“勋庄”。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废“勋庄”,仍归原先赖、况两家承袭。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户腊撒地区归腾越州管辖。乾隆年间,南甸土司辖区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领主交纳贡税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沦为附近汉、傣地主的佃户。同时受封建领主、地主的双重剥削。民国时期,云南军阀在陇川、梁河等地建设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国前夕,统治阿昌族达500余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纳“三大款”(官租、大烟款、地基银子)外,各寨还负担专门的劳役。
  
  阿昌族的歌摇、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如长篇叙事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动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换工》、《老熊撕脸皮》等。这些诗歌、传说都十分朴实,生动感人。
  
  节日来源
  
  会街,阿昌话叫“熬露”,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
  
  会街节
  
  间的日子。传说佛祖“个打马”(释迦牟会街节尼)为母亲上天念经三日(相当于地上三月)返回人间时,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会街必耍青龙白象,即源于此。
  
  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会街节”是阿昌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节日,主要是人们进行物资交流,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表达感情的机会。在会街节上,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阿昌族民间艺人制作的白象、青龙。一般用竹木编扎,彩纸裱装,活灵活显,表现出阿昌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编辑:秋雨)
文章热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