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生活网!

中国士兵苏丹遭袭击 南苏丹牺牲维和烈士遗言

时间:2016-08-23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中国士兵苏丹遭袭击南苏丹牺牲维和烈士遗言
  
  豫南某战役综合训练基地一处半山腰处的路段,因地势险要被当地人称为“老虎口”。只见一位老兵,小心翼翼地驾驶着平地机在仅有车身宽度的通路上施工,豆大的汗珠不断从他黝黑的脸庞滑落。
  
  他就是某工兵团四级军士长童善平,他的任务是将这条坑洼不平的“险路”修得像熨斗烫过一样平整。
  
  宽大的铲刀与石头碰撞腾起缕缕白烟,让他想起万里之外苏丹那片坚硬的红色盐碱地。
  
  2007年2月16日,童善平第一次登上了飞往苏丹的航班。蚊虫肆虐,传染病蔓延,高达50℃的平均气温,沿途损毁车辆和焦尸随处可见……童善平眼中的苏丹,正如摄影家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描述得那样真实存在。从机场到大本营,短短5公里的路程足足“颠”了一个小时。极差的路况条件,让童善平暗下决心:要在异国他乡立起“中国标准”。
  
  到任务区不久,苏丹特有的土质让身边的战友们挠了头,平时烈日和高温使得土壤板结,如石头般坚硬;但一到雨季,又泥泞不堪。官兵们刚把路基上的水排干并把淤泥挖出,一场暴雨紧接着倾盆而至。4个月的工程每天别说50米的进度了,1米都难推进。
  
  “在沼泽上修路,还是头一回,”工程师张会财一筹莫展。
  
  “让我来试试!”童善平主动请缨,带领7人小分队在雨中不断进行实验。“这里高出了15毫米,在国内完全符合标准,就别在上面较真了!”测量员王甫提醒着童善平加快施工进度。操作着近20吨重平地机的他却一遍又一遍反复推刮,缩小误差。
  
  在最炎热的季节、最炎热的时段,户外进行高强度作业皮肤灼伤时有发生,童善平脸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身旁的战友劝他:“这么热的天,休息一会儿也不影响施工进度。”而他擦擦脸上的汗打趣地说:“俺这熨斗可不能错过高温这个有利条件!”
  
  通过采取刮去表面泥浆,压实下层路基、表面摊洒细沙的方法,他和战友们分段进行作业,提前一个月修筑了一条被联合国官员和当地群众称为“中国奇迹”的友谊路。
  
  和平友谊是维和官兵共同的愿景,但危险冲突在广袤的非洲依然不断。撒哈拉沙漠东部的达尔富尔,道路两旁到处留下的废弃汽车,市郊机场旁的报废飞机上的弹孔告诉人们这里不久前刚刚发生过一场不小的战斗。2014年4月20日,童善平不顾家人反对再次出征来到这里。
  
  在达尔富尔的杜艾因机场,长约一公里的跑道上四五个巨大弹坑分布其中,部落冲突和零星交火不断。每次施工,全副武装的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一次,正当他操纵平地机填埋弹坑时,“轰”的一声,一发炮弹在距机场跑道不足两百米的地方爆炸,巨大的冲击波瞬间将驾驶室玻璃震碎。危急时刻,童善平紧握操纵杆,坚持把最后一个弹坑推平后才下车隐蔽。
  
  回到大本营,战友方立栓说:“你不要命了,炮弹都不怕!”童善平淡淡地回了一句:“面对危险,军人只有选择冲锋的权力。”
  
  很多走出过国门的官兵,都为军旅生涯中能有一次出国维和的经历感到无比自豪。对于先后3次走出国门的童善平来说,结下更多的是生死之缘。786天的维和历程,童善平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当不久前第十五批赴瓦乌工程兵维和大队再次向童善平发出邀请时,他回答得依旧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军人义不容辞!”
  
  始终保持冲锋姿态
  
  ■童善平
  

  世界和平的道路需要用心铺就,我愿意做冲锋在战场最前沿的铺路者。面对每次任务都要像打仗那样去应对,才能展现威武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中国士兵苏丹遭袭击南苏丹牺牲维和烈士遗言

  南苏丹牺牲维和烈士遗言:救我兄弟别告诉媳妇
  

  南苏丹,朱巴;朝鲜半岛,长津湖。两地相距上万公里,时隔66年,却因3个名字、1支部队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0年11月29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连长杨根思和战友们连续打退美军8次疯狂进攻后,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
  
  2016年7月10日,南苏丹首都朱巴市朱巴山脚下,我维和步兵营战士李磊、杨树朋在纷飞的战火中坚守哨位,不幸牺牲。
  
  他们都来自同一支部队——陆军第20集团军某旅。
  
  作为英雄部队的传人,李磊、杨树朋和老连长一样,在异国他乡化作永恒,用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生,为人民护卫,人心因而温暖;死,为国家忠魂,生命因而美丽。”这是7月20日,河南许昌20万市民迎接英雄回家时,群众自发在高速路口打出的巨大横幅。
  
  走上两名烈士生前战斗的热土,倾听战友追忆他们人生的轨迹,一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歌,不时在记者耳畔回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英雄有梦
  
  这是李磊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刻度——
  

  7月8日17时,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突然在朱巴发生激烈交火。而这一天,刚好是李磊的生日。没有烛光、没有蛋糕,他在战位上与炮火相伴,迎接自己的22岁生日,直到次日凌晨情势稍稳才返营休息。
  
  9日,交战未见停歇。10日,双方激战更酣。当天8时,连队奉命派人紧急前往难民营4号哨位执行警戒任务,李磊主动请缨:“我地形熟,我去。”
  
  与李磊同在105号步战车的杨树朋也一样。早上听着枪声越来越密、越来越近,感觉势头不对的他找到连长:“我是有15年兵龄的老兵,这个节骨眼儿必须上。”
  
  然而,10个小时后,一枚火箭弹向他们搭乘的步战车袭来……
  
  那一天,李磊、杨树朋已经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连队原本想安排他们休息。如果不是心中有股强烈的信念,他们又怎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再一次走向火线?
  
  作为第20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的一名老兵,杨树朋入伍后看的第一场电影是《杨根思》,读的第一本书是《特级英雄杨根思》,老连长的英雄事迹从此在他心里深深扎根,也慢慢让他懂得,一名军人、一个党员胸膛里该怀有怎样的梦想,血管里该流淌着怎样的血液。
  
  崇拜谁就会学习谁,心里装着谁就会追随谁。
  
  去年8月,杨树朋找到连队干部,要求去维和。有人不解:“你还有1年就退伍,又上有老下有小的……”杨树朋答道,退伍前跟着连队出国维和,军旅生涯才算圆满。
  
  李磊的战友沈鸿至今还记得,在来部队的火车上,几个四川籍新兵很快就混熟了,挨个聊当兵为了啥。有的说要来学技术,有的说考军校,轮到李磊时,他一本正经地说:保家卫国,准备打仗。当时,这个说法让沈鸿觉得“有点假”。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沈鸿错了。去年连队选拔人员参加维和,李磊第一个交了申请。当时,沈鸿悄悄问他,维和这么危险,牺牲了咋办?李磊的回答又是8个字:军人殉国,魂佑疆土。
  
  那一刻,沈鸿真切地感到:李磊在火车上的话是当真的。
  
  出征南苏丹前夜,李磊在日记里这样写道:5年前,我选择了远行,背上行囊,告别家人,走进军营;5年后,我再次选择远行,离开家乡,走出国门,踏上万里之遥的非洲大地……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你们不要想起我,这些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自己无悔。
  
  7月10日20时43分,李磊停止了呼吸。次日9时24分,杨树朋也失去了脉搏。
  
  用生命履行使命,这两个追梦的士兵最终和他们的梦想长相厮守。
  
  英雄有志
  
  这是埃塞俄比亚维和步兵营不会忘记的名字——中国士兵李磊。
  

  今年2月,埃塞俄比亚步兵营一辆步战车出现故障,几名修理人员折腾了好几天,依然无可奈何。
  
  那天,作为维和步兵营步兵一连修理工的李磊受命去帮忙修车。起先,见中国营只派来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对方有点失望。
  
  但让埃军官兵想不到的是,3小时后,李磊就把战车修好了。
  
  入伍5年,李磊曾让许多人“想不到”。
  
  2011年,站在队伍里,身高1.65米、体重不到60公斤的新兵李磊,显得格外瘦小。人高马大的新兵班长陈胜军,很不情愿地把这个“小个子”领回班里。
  
  新兵连第一次摸底测试,李磊5项测试4项不及格。班里来了个“后腿兵”,陈胜军十分郁闷。
  
  然而,陈胜军渐渐发现这个“小个子”不一般: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别人做100个,他咬着牙做200个;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绕着营区跑;中午不睡觉,他还在跑;晚上熄灯后,他继续跑……结果,新兵下连考核,李磊各项课目全部优秀。
  
  要想在修理连立身,战车修理技术必须过硬;要想技术过硬,就要苦练脱层皮。老班长说过的这句话,李磊一直记在心上。
  
  在那冬冷夏热的“铁疙瘩”里,靠着勤学苦练,李磊只用了1年多时间就成了连队的技术骨干。
  
  作为一名年轻的修理工,入伍第2年,李磊就自己制作了某型战车制动毂拆卸支架,这项创新成为全旅修理工的“福利”。入伍第4年,李磊还练就了蒙眼分解结合变速器二轴的绝活,为全旅进行课目示范。
  
  而说起杨树朋的本事,最值得炫耀的莫过于此——
  
  2013年11月,旅里组织大比武,其中有个课目是“并列机枪打气球”,要求射手利用战车上的并列机枪在百米距离上射击直径10厘米的悬浮气球。
  
  枪响球破,24秒击毁5个目标,杨树朋创造的纪录至今在旅里无人打破。今天,“杨根思连”的走廊里依然挂着杨树朋那次比武折桂的大幅照片。
  
  神奇的背后是千锤百炼。15年来,杨树朋的脚步从未停歇,成长为全旅首批“特级射手”之一,连续10年被旅表彰为“神炮手”。身边的战友说:“他天生就是神炮手的坯子,操炮像指挥自己的手脚,每次比武轻松就能得满分。”
  
  英雄有情
  
  这是杨树朋遇袭后的3个细节——

  
  在难民营4号哨位,刚从步战车里被架出来,他对战友姚道祥说:“炮弹上膛了,电源还没关。”
  
  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他拉着同班战友宋晓辉的手艰难开口:“其他几个战友怎么样了?”
  
  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的他语气微弱地说:“一定救救我的兄弟,别把我受伤的事告诉我媳妇!”说完,他轻轻闭上双眼,两行泪水滑落,再没醒来……
  
  回忆这些,我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教导员鲁成军泣不成声,这个军龄20多年、置身枪林弹雨都面不改色的汉子哭得像个伤心的孩子:“树朋怕战车二次爆炸伤了难民、战友,怕妻子知道自己受伤难过,他心里惦念的始终是战友和家人……”
  
  虽然结婚6年,相聚的时间加起来不足2年,但在杨树朋妻子邹丽娜眼里,杨树朋是个好丈夫、好父亲。
  
  出征南苏丹前,杨树朋请假回了趟家,他给父母买了保险,给岳父带了好酒,给妻子做了一桌子菜,还给儿子许了愿:等维和回来,一起去看大海。
  
  整理杨树朋的遗物,一瓶香水让邹丽娜满眼泪水。一次逛街,经过化妆品专柜时,邹丽娜脱口而出,这香水真好闻。但一看价格不菲,家庭并不富裕的他们最终没买。“没想到,他把这事记在心里了。”邹丽娜紧握着香水说。
  
  对任务区的难民,杨树朋同样怀着一颗温暖的心。今年3月19日,难民营爆发大规模械斗,杨树朋在执行隔离冲突任务时,发现一名难民正被另外一群难民围在僻静处殴打。尽管危险,但他挺身而出,挡在被打难民身前。最后,在闻讯赶来的战友帮助下,闹事者被驱离。
  
  和杨树朋一样,年轻的李磊同样有情有爱。“有一颗感恩心,你才会更幸福。”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外出遇见采血车急需O型血,李磊二话不说就上了车;他平时省吃俭用,一双袜子穿到露出脚跟还舍不得扔,但战友有急事从不吝啬;22岁生日那天,李磊特意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愿战友们平平安安……
  
  烈士远去,精神永恒!
  
  8月10日,李磊、杨树朋遇袭整整一个月,朱巴依然有零星的枪声。当晚7时,我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8名官兵前往难民营4号哨位接岗。上哨前,他们向英雄最后战斗的地方敬礼:“磊磊、树朋,我们会继承你们的遗志,人在阵地在!”
  
  
(编辑:秋雨)
文章热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