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深圳生活网!

五常大米乱象调查的内容(3)

时间:2015-06-26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在8811的基础上,田永太最终培育出了一个优良品种,定名为“938”。“我发现这个品种时是1993年,因为我之前培育过517,沿着7这个数字,我就把新品种定义为938,它的代号就是这么来的。”

  938口感十分柔软,香气四溢,而且是长粒米。“一直以来,长粒米总是生长在南方地区,在寒冷的东北,没有人见过地里长出长粒米的。”田永太说。

  后来938被官方命名为“五优稻1号”,199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五优稻1号在五常大面积种植了5年时间,高峰时达到8万亩。

  在种植了几年后,五优稻1号的品质开始下降,种植面积也开始逐渐减少。田永太又培育出五优稻A,也是香稻,但是产量偏低。

  2000年秋季,田永太又选出了“稻花香2号”。“该品种成熟期晚,大概需要135~140天,产量也低,但经济效益高,农民也愿意种植。”田永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开始,稻花香2号在五常市开始大面积种植,官方将其命名为“五优稻4号”。

  而之所以一开始时把它称为“稻花香”,田永太还真是琢磨了很久,“这种米太香了,连叶子和稻花都是香的,而且它遗传了938的全部优质基因。稻子本身开花还有香,所以就叫稻花香了。”

  更新换代的忧虑

  据说,早在170多年前,三个朝鲜族人在黑龙江五常的茫茫荒野上开垦水田种稻,这或许是哈尔滨最早的大米。在五常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对饮食挑剔到极致的慈禧太后曾多次提起五常大米,称“非此米不能进食”。

  史志可考的是,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将军富俊组织一些朝鲜族居民,在沙河镇的亮甸子、王家街一带引水种稻,所产稻谷用石头碾子碾成大米,其后成为清朝后期历代皇帝的贡米。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五常(当时为县)的水稻面积已经达到近10万亩,逐渐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第一县。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五常大米屡屡曝出造假问题。业内人士估算,黑龙江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目前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90%的五常大米都是掺假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深入黑龙江省五常市当地调查采访发现,过去,五常大米造假的主要方式是往大米中加香精、加蜡等添加剂,但目前五常大米造假出现了升级版—“调和米”。所谓“调和米”,又称为“勾兑米”,就是将外地水稻或者五常当地产的非稻花香品种水稻掺到传统的稻花香中,按不同比例勾兑而成“调和米”,最后以稻花香所占比例核定价格。

  对于“调和米”问题,五常官方内部有认知上的分歧:一种看法认为这是造假行为,而另一种看法则认定这是出于“市场需要”。

  去年底,黑龙江依兰县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意外地牵扯出一个从外地收购水稻到五常市销售的利益链。《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调和米”勾兑的利益链条上,催生了大批“掮客”,他们大多有政府官员背景,能够打通各种关卡,暗中操纵大米买卖。

  五常大米之乱,既包含大米产业品牌保护和监管的困境,也体现在大米生产和销售环节所衍生的这条灰色利益链的野蛮生长。

  一起交通事故揭开的造假迷局

  “近些年五常勾兑大米催生了大批掮客,这些掮客大多有政府官员背景,暗中操纵大米的买卖。这些五常市的掮客能从外地收稻并且顺利通过政府设置的关卡,再卖给五常市的加工企业。”

    [3]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最新文章